與資深填詞人岑偉宗談香港音樂劇的,又豈只是筆者?在剛完成的十三集網台節目《同路人在唱》中,岑偉宗就跟二十多位曾經跟他共事的本地藝術家暢談音樂劇。「Next Stop:B’way音樂劇系列」誠意邀請他來總結現今香港音樂劇的面貌,可謂最適合不過!
陳:陳健迅
岑:岑偉宗
陳:可以簡單介紹《同路人在唱》這節目嗎?
岑:當時經朋友介紹認識了網台負責人,他們表示希望由我主持一個節目。既然自己熱愛音樂劇,又參與其中,於是便決定以粵語音樂劇為題。但要詳細講解香港音樂劇發展史卻並非我專長,或應留待劇場歷史學者去做。於是我以一個從業員的角度,聯同我從94年入行起曾經合作過的朋友,一起去「折射」出香港粵詞音樂劇的全貌,討論香港音樂劇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以及由受訪者親身講述自己的音樂劇抱負。
陳:就像朋友間的交談?
岑:對,節目比較輕鬆親切,而不會有太重的學術味道。加上該網台的目標聽眾比較廣泛,未必都認識劇場。好處就是令更多人認識這種藝術形式,而且網台節目又可以隨時下載。另外為了避免我「自說自話」,所以請來了文化工作者謝嘉豪幫忙。他的訪問經驗可以彌補我的不足,亦不會變成一班「自己友」在茶餐廳聚會一樣。
陳:完成了整個節目,得出一個怎樣的香港音樂劇全貌?
岑:整體感覺很龐雜,藝術家們都以自己的角度去切入音樂劇,這跟香港沒有系統化的音樂劇訓練有關。特別是創作上的訓練,以美國為例,假設你入讀紐約大學的音樂劇系,目標就是將作品送到百老匯去演出,道路很清楚。香港音樂劇創作人部份從音樂學院畢業,或本身是音樂人、劇場人等,機緣巧合之下才參與音樂劇,我也不是讀音樂劇填詞出身的。故此,大家對音樂劇的認識和抱負都有很大分別,而現階段就正是大家在找尋一個專業路向,是一個正在摸索的階段。過去十多年,有人在海外觀看音樂劇,回來反思自己的創作並作出改變。有些創作人喜歡保持自我,漸漸變成自己特色。有些從到海外工作後回來貢獻香港音樂劇,像劉榮豐和姚詠芝等。我們沒有一個「權力架構」要求我們怎樣做,沒有人主導整個發展,我覺得很美麗。
陳:最迫切需要改善的是甚麼?
岑:我們需要建立一套制度,系統化地去營運音樂劇。當中包括資金來源、檔期安排、舞台技術、場地及演期等,有好幾集我們跟嘉賓都在討論這些問題。演期太短是一個嚴重問題,特別會令大型製作會收不回成本。重演也不能解決這問題,因為租金昂貴,佈景沒地方安置。現時每個劇團都一樣,在製作條件和制度都很艱難的情況下掙扎成長。
陳:訪問中有沒有提及一些可行的方向?
岑:有嘉賓建議我們仿傚韓國。韓國政府近年銳意發展文化產業,你見韓國電影、流行音樂和電視劇便知,而音樂劇亦是其中一部份。黃旨穎提及她在紐約留學時就有很多同學都來自韓國,這說明了國內有很多支持及就業機會。香港的劇場產業仍然未成氣候,因此路還很漫長。還有就是改變香港人總是覺得音樂劇不能製造營利,只能作為興趣的心態。暫時香港人還未意識到發展音樂劇其實可以為整體經濟帶來貢獻。
陳:香港的音樂劇,有甚麼特別優秀和值得發展的地方?
岑:我認為香港的音樂劇和表演藝術,最值得自豪的是粵語。在戲劇中可能不容易被察覺,但粵語的音樂特質在音樂劇中卻非常明顯。粵語有九聲,相比普通話的四聲我們豐富得多,音韻上有更多變化音韻上有更多變化,即是我們在說話已經有很強的音樂感。而音樂劇的歌詞就是台詞,你說粵語是不是非常適合演音樂劇?此乃粵語先天上的優勢,我們用來演音樂劇是順理成章。加上中、台、星、馬一般都用普通話演出,所以我們要更珍惜及發展粵語!
陳:用粵語填詞是否較其他語言困難?
岑:粵語九聲應用在填詞上當然比較困難,但藝術有趣和吸引的地方就正因為它困難!困難才「好玩」,才需要練習、雕琢和考究,對每個用字都必需細心選擇,遇到想用的詞彙不合乎旋律,填詞人腦中有沒有可以其他字詞可用?如果換了字,會否影響意思?這都是必需經歷的過程,這是藝術。
陳:新晉填詞人怎樣可以改善作品水平?
岑:其實沒甚麼秘密,最重要是填詞人自己的「詞庫」要充足,詞彙夠豐富。而且是不同階層人士會用的詞彙都要有認識,不論是上等人、知識份子或是低下階層。因為音樂劇包含不同階層和心態的角色,填詞人要考慮不同階層的人會怎樣表達自己。就算是粗口的用法都可以很講究,有很多變化。這些修辭技巧,跟生活經驗及接觸面有很大關係。
陳:可以介紹你的著作《事筆宜詞》嗎?
岑:書中都是一些我填詞的經驗分享,我沒有整理出一些理論來,是內省式的文章。有些是我的創作札記,例如我怎樣去翻譯The Sound of Music,我為甚麼這樣填do re mi等。另外還有《一屋寶貝》及一些電影歌曲的構思過程和方法,一些難忘小故事等。
陳:曾經聽你提及一個「雅妙趣俗鄙」的分類方法,可以談一談嗎?
岑:那是在08年填《頂頭錘》時首次提出的,並刊登了在場刊之中,主要是用作將說話用語的分類方法。其實以往一向都有應用,不過未有詳細歸納。提出之後就繼續慢慢去豐富它,例如更清楚去介定甚麼是妙,甚麼是俗。《事筆宜詞》中也有提及,不過書中仍以創作背後的故事多於理論。
陳:可以前瞻一下香港音樂劇的發展嗎?
岑:香港音樂劇現處於一個狀況,是必需找空間去錘鍊作品。很多嘉賓朋友都有同一感覺,就是一面排練一面去創作並非好事。我覺得香港音樂劇應該要超越這階段,要在開排之前便已深思熟慮整個作品。我們必需由 “production base” 改成 “project base”,不可以因為有個檔期,便創作一個演出,這對演員和創作人都不健康。 “Project base” 應以作品為本位。就如《穿Kenzo的女人》一樣,先舉行圍讀測驗文本及歌曲。我也厭倦了一面排練一面創作,經驗告訴我這樣的作品水準難有保証。製作人要醒覺,不可再容許再這樣,否則就是不思進取!
陳:對這個節目有甚麼感想?
岑:很開心!嘉賓們都很支持!更高興的是我深深地感受到大家對粵語音樂劇的熱愛。訪問時好些朋友都令我很感動,例如當劉榮豐講述他在澳洲當演員的辛酸經歷,如何不斷去進修,不斷琢磨自己的技巧,對自己有要求。我們身處香港未必體會到,但從他們口中講出來,我們可以借鑒。又例如毛俊輝老師分享他於七十年代,演出Pacific Overtures的百老匯首演。雖然他輕描淡寫地回憶,但我相信當時他要身處另一文化和種族之中工作,過程絕對不容易。聽這些故事好有趣,很啟發。而嘉賓當中有資深如毛老師,年輕如黃靖程等,令我見到香港實在有很多人熱愛音樂劇。我們的同業亦很廣泛,我們都並不是在孤軍作戰!
岑偉宗
香港作詞人。詞作多見於音樂劇及舞台劇,亦散見於電影、電視及流行曲。曾獲獎項包括第4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2011年CASH金帆音樂獎最佳正統音樂作品、2006年CASH金帆音樂獎最佳另類作品,亦四奪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原創曲詞。
原文刊於《藝頻》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