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校園音樂劇淺談
選劇、排練、製作分享

教育從不只是硬知識的傳遞,藝術協助同學掌握到的軟技能,如群體合作、自我發現、美感培育和情感表達等,確實難以單從書本中學習得到。是以我們每年亦會收到大量查詢,想了解如何製作一個既令同學有所裨益,又令學校跟各界分享教育成果的音樂劇。本頁為正在準備製作校園音樂劇而又不知從何入手的你提供幾點分享,希望能對不論是校內周年演出,或是在劇院上演的大型製作帶來一點啟發。

統籌

製作演出不單是台前幕後的合作,負責協調的統籌老師更是團隊的靈魂人物。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以外還要兼顧音樂劇製作自然是非常吃力,但只要分工清晰和定立明確的演出目標就定必能事半功倍。統籌老師的工作有如專業製作中的 “Producer” (香港稱為監製,其他華文地區會稱為製作人),需要在製作初期作出一連串的決定,期間亦要平衡和處理不同持份者的意見和需要,涉及校方管理層、服務提供者 (藝團、技術單位)、同學、和宣傳及票務等等。而一切的開始,應該是決定要上演甚麼劇目。

劇目

挑選劇目時,其中一個切入點可以是選擇由零開始創作一個全新劇目,或是搬演現成的作品。不少學校都會在特別的周年紀念年份,創作以學校歷史為題的音樂劇,加深同學對學校的了解和培養歸屬感等。創作劇的好處自然是靈活,不論是故事內容、演出長度和風格都可以跟創作人和導師商討。校史以外,其他主題如校園生活、跟青少年相關的自我探索、對未來的憧憬和盼望等,或許是更能提升同學投入程度的題材。需要留意的是,以百老匯音樂劇為例,一部作品由概念萌生到上演,一般需四至六年的創作和準備時間。當然,校園音樂劇長度由三十分鐘至一小時不等,但當中也包含六至八首,甚至十首歌曲,因此也必需預留充足時間於創作和排練。除了時間外,原創作品的藝術取向及程度是否適合同學,也需要事先跟創作團隊好好溝通,要是能邀請具相關經驗的創作人擔此重任就更好了。

 

然而搬演現成音樂劇作品,就能預先審視內容是否能配合同學的學習。英語音樂劇可謂有數之不盡的劇目供選擇,部份劇目設有青少年版以減低難度,版權代理會提供充足配套,即劇本、樂譜、伴唱和示範錄音,甚至排練指引和音效等一應俱全,因此亦是減輕成本的選擇。粵語音樂劇選擇雖然不及百老匯劇目,但發展亦逐漸成熟,因此不妨向藝團或音樂劇導師商討。

 

順帶一提,音樂劇的歌曲、舞蹈和戲劇比重因劇目而異,老師可以考慮同學本身的能力作出選擇。如果演出同學有豐富合唱團經驗,可以選擇著重歌唱的作品如《魔法黑森林》(Into the Woods) 等;同樣地,如果同學本身善長跳舞蹈,就可以考慮《戀愛大爆髮》(Hairspray) 等劇目。

訓練
決定好演出劇目之後,是時候擬定整個訓練進程。訓練所需的時數取決於劇目的長度、難度、同學本身的能力、以及各項配套是否充足得等等;還有課堂編排,例如每星期的訓練節數,每節時間,長假期會否有密集訓練等。這裡沒有一個單一的答案,但可以提供簡單的訓練框架供參考,當然實際情況會因個別演出而異:
1)  基礎 - 包括同學跟導師的互相認識和團隊建立,讓導師對同學有基本的了解,提起同學的興趣等;
2)  遴選 - 遴選一方面令導師可以更了解同學的特點,以安排合適的角色,同時也是引起同學積極爭取表現的 

               過程;
3)  排練 - 排練的意思是以演出為目標的準備工作,即是將已經選定的劇目交到表演者手中。但即使是學生演

               出,也是一個互動和富啟發性的創作過程,而不是硬生生將文本和歌曲背好,演出時照讀一次。

               排練自然是含戲劇、歌唱和舞蹈,也是整個訓練的最主要部份;
4)  串排 - 初期的排練會由各自的導師負責,到臨近演出時將需要安排數節串排。串排的意思是即使有出錯都

               不會在中途停止,要模仿正式演出演畢全劇。除了各導師需同時在場作互相協調和最後指示外,同

               時也包括後台和設計師的參與。

導師
音樂劇的導師由一位至三位不等。從務實的角度而言,除非是非常具規模又有充足準備時間和資源的演出,否則一般由兩位導師負責是比較具彈性和效益的。兩位導師的分工可以根據劇目的性質而定,例如舞蹈成份較少的劇目可以由戲劇導師(導演)同時負責編舞,另一位歌唱導師集中訓練唱歌等等。

練習
即使成功安排到每週一至二節訓練時間,但要同學由入門到可以站在台上發熱發亮其實仍然有莫大距離。就如學習樂器一樣,日常練習是不可缺的。其中一個促使同學加緊練習的做法,是導師在班中選上一些較具能力的同學擔任助理,校方只要為同學安排每日或固定的時段和活動室,然後由助手們跟同學自行練習,其後亦可向老師或導師匯報進度。此舉除了有助排練進度外,亦是訓練同學領導才能和群體協作的好方法。

演出
完成最後一節排練後,下一站就要移師到表演場地,為佈景、服裝、燈光、音響、技術綵排和總綵排作準備了。而演出場地的選擇也是重要的課題。一般而言,使用校舍禮堂在票務和使用上比較靈活,同學亦有機會在較早階段熟習表演環境,減輕壓力。但除非是設有專業設備的校舍,否則一般中小學禮堂都需要依靠外判公司提供燈光和音響器材,特別是音樂劇經常會用到20-30枝無線咪。相反,由於劇院已經設有專業器材,只需聘請設計師和後台工作人員執行設計和舞台管理就可以了。雖然音樂劇所需的咪和音響器材及人手一般都需要額外處理,但整體上仍比學校禮堂有較多的資源。此外,康文署轄下表演場地會提供場租優惠給非牟利機構,因此整體開支有可能比校內演出為低,這一點可能跟一般人的印象有出入吧。雖然到校外場地演出會受制於使用時段,也會增加了行政工作,但在劇院舉行的氣氛和經驗確實能為同學帶來美好的回憶。而私營劇院 (例如香港藝術中心) 的訂租方法和使用時間會較靈活,但當然租金會較昂貴。

由入台到演出方面,一般流程是需要先組裝好佈景和處理台上標記,設置燈光和音響器材等;緊接是燈光和音響的錄序和定音工作,同時後台可以處理戲服和道具等;當一切就緒就進入技術綵排和總綵排階段,其後就是正式演出了。因此如果只演一場的話,場地訂租大約預二至三日是較穩妥的做法。更多有關舞台製作的資訊,可以參考這份沙田大會堂製作的《舞台製作手冊

後續
演出在掌聲中曲終人散,除了在各人心中留下美麗的回憶外,還有甚麼後續可以發生?一次輕鬆的演後分享會,讓大家訴說過程中的苦與樂,檢視當初訂下的目標有否達成,透過聚會加強同學日後繼續參與音樂劇的動力,也能有效加強跨年級同學的連繫。

展望將來,如果能夠將音樂劇培養成校內一種風氣和傳統,長遠地提升同學對音樂劇的興趣和能力就更理想了。雖然不會每年製作大型演出,但音樂劇的基礎訓練卻可以持續。經過大型演出後新生亦會較易被牽引,希望自己將來也能夠參與,將音樂劇訓練變成恆常活動是培育新血的好方法。即使學期終沒有大型演出,也可以在課室舉行一次簡單的分享會,在沒有任何佈景、燈光和音響的情況下,同學一樣可以跟觀眾分享故事和歌曲;如果學校本身有較強的寫作或音樂傳統,何不推動音樂劇創作?要知道音樂劇大師Andrew Lloyd Webber創作《約瑟的神奇彩衣》時也只有十七歲;而每年在香港公演的音樂劇為數亦不少,當中大都會有附加活動,例如是演後演人談甚至是工作坊,可以讓同學跟專業表演者有直接交流;最後,老師們也可以自我增值,參加各式各樣的工作坊增加自己對音樂劇的認識。例如美國 Broadway Teaching Group 每年都會在紐約舉行 Broadway Teachers Workshop,當中有百老匯業界的創作人和演員作第一身分享及各類工作坊,同時包括四個百老匯音樂劇的門票,是每年都吸引大量參加者的活動,詳情可以到官網查詢。

 

網上資料

本團網頁「音樂劇誌 Musical Blog」以網誌形式分享音樂劇教育資料,分成訪談和專題兩大項,老師們不訪將連結分享給同學。此外,「香港音樂劇組」則是分享最新音樂劇消息的群組,同樣值得 follow。 
 

​校園劇照

​(排名不分先後)

東華三院馮黃鳳亭中學

天主教崇德英文書院

​青松侯寶垣中學

基督教神召會梁省德小學

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

上水宣道小學

佛教黃焯菴小學

保良局田家炳小學

佛教志蓮小學

​如有進一步查詢,請留下聯絡方法,我們會盡快回覆。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