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hkmusicaltrio

黃旨穎的紐約作曲生活



大部份認識黃旨穎(Cynthia)的讀者,相信都是透過她跟演戲家族的合作 - 2013年與彭鎮南及岑偉宗改編著名劇本,把桑頓.懷爾德的《小城風光》(Our Town)改成粵語音樂劇《美麗的一天》。畢業於美國紐約大學音樂劇寫作藝術碩士的Cynthia,令不少人期望她能為香港音樂劇帶來一翻新衝擊。《藝頻》亦特別邀請Cynthia跟讀者分享她在紐約的所見所聞,以及她對創作音樂劇的看法


文:陳健迅


從合唱團培養出對音樂劇的興趣

跟很多人一樣,Cynthia自少參加合唱團。但跟別人不同的,是她因此而培養出對音樂劇的興趣:「兒時參與合唱團,經常會唱一些改編自音樂劇的合唱歌曲,例如《仙樂飄飄處處聞》和《孤星淚》等。那些歌曲因為有故事和角色而令我更感興趣,覺得較一般歌曲更具感染力,但當時仍未有音樂劇這概念。長大後,我入讀了演藝學院作曲系。在學院主要是接觸正統音樂,但在過程中則有機會慢慢修正自己想走的道路。其實由中學時期開始,我已經有參與戲劇演出,也很熱愛投入角色,享受在舞台上表演。在演藝學院時期,我亦有參與業餘劇團演出。慢慢地,我了解到原來有一種表演類型是可以將戲劇和音樂結合起來,那便是音樂劇。」在演藝學院畢業後,Cynthia跟很多人一樣,要決定自己的出路。一次觀看音樂劇的經驗,幫助她下定決心:「大約在2006年,我在欣賞演戲家族的《白蛇新傳》時,知悉高世章先生畢業於紐約大學的音樂劇寫作(Musical Theatre Writing)課程。由於當時自己臨近畢業,於是便上網找尋更詳細的資料。最後便下定決心要報讀。」


長達四年的音樂劇之旅

談到在美國的求學生活,Cynthia說實在有點如夢似幻的感覺:「這次旅程由08年的面試開始,題目是要在三日之內寫好一首歌曲。正式開課時,全班約三十多人,一半是作曲,另一半是包括劇本和歌詞的文字創作。開學時,系主任首先吩咐我們好好享受這兩年時間,因為這裡有一班認真看待音樂劇的人。當初我天真地以為,住在紐約的人都應該知道甚麼是音樂劇,但來到才發覺原來即使在紐約,音樂劇都只是屬於小眾的娛樂。幸好,在紐約大學卻能遇到一群志同道合、願意嚴肅地分析音樂劇的朋友。」紐約大學的課程,當然是Cynthia音樂劇之旅的最重要部份:「整個課程很有系統,每一堂又會將作曲和文字創作學生重新配對起來,讓我們有機會跟不同背景的同學合作。我們首先討論“AABA”這種歌曲結構,第一次做這練習是先寫歌詞的,到下一次則先寫音樂。繼而我們研究“verse-chorus”結構。全年就是一直探索不同的形式和結構,到學期尾則較自由,可以就著角色及劇情去設計一種獨特的形式出來。此外還學習寫一種“Saga Song”,意思即是在一首歌之中講述一個人的一生。由於當時奧巴馬剛剛勝出大選,成為了首位黑人美國總統,我們就以他為對象寫了一首歌,歌名叫 “One Voice”。歌曲內容講述他如何在求學時期已經有獨到的見解,到成為了總統之後,如何靠自己一把聲音去改變世界。另外在一個學習“Extended Musical Sequence”的練習中,是先要觀看一部電影或話劇,然後選取其中一場改成一首歌的。例如A little Night Music中的A Weekend in the Country便是一個“Extended Musical Sequence”。它的特色是將不同的場面聯繫起來,最後帶到去一件重要事情上。有趣的是,老師分派了《滿城盡帶黃金甲》給我們,結果我們便將幾個王子、公主的一個重要晚上寫成一首歌。」


由百老匯明星演唱自己的作品

能夠跟百老匯行內人合作,相信是所有音樂劇從業員的希望:「第一年的學期功課是創作一個二十分鐘短篇音樂劇,我們的作品關於一個女孩成長與家庭關係。最令我喜出望外的,是校方安排了《Q畸大道》(Avenue Q)的女主角 Stephanie D’Abruzzo 來演其中一個角色。雖然只是在校內演出,但我也感到興奮莫名了!第二年則要完成一個完整音樂劇,我們的劇目是Jennifer the Unspecial Time Travel, Love Portions & 8th Grade。然而這次參演的都是行內非常有名的百老匯演員及導演,實在叫我畢生難忘!例如有當時還未開始參演The Book of Mormon的男主角Andrew Rannells。我們用了三日時間學會劇中的歌曲,然後配合簡單的台位做了一個圍讀。另外,我們還經常會參與一些座談會。例如Jonathan Tunick 的座談會便令我非常難忘,他是自1970年開始與Stephen Sondheim一直合作至今的編曲。還有Elton John來講述Billy Elliot的創作過程。這或許解釋了紐約大學的學費為何如此高昂!


從紐約大學畢業後,Cynthia繼續留在美國兩年,「第三年是工作的一年。由於Jennifer the Unspecial得了獎,所以在俄亥俄洲、新澤西洲及紐約大學均有演出。第四年我參加了BMI Lehman Engel Musical Theatre Workshop。它很接近紐約大學的課程,但與業界關係更密切,因為課程主管都是業內的監製,例如《Q畸大道》和Next to Normal都是從這個課程建立起來的。」


看清自己的音樂風格

四年的音樂劇之旅,令Cynthia對音樂劇多了認識:「以前我不太能分辨英國和美國的音樂劇,只知兩者都是外國的東西吧。但現在知道兩者基本上是不同的流派。在NYU及BMI,老師只會以美國音樂劇來做例子,包括形式、角色、歌曲等。美國的音樂劇有比較長遠的歷史,所以基礎上亦較穩固。另外因為接觸到更多音樂劇,我認識到要怎樣去寫一個音樂劇。例如一個Rogers and Hammerstein 的音樂劇都會有一個形式,包括序曲的寫法,甚麼時候會有“Conditional Love Song”、甚麼時候加入“Second Couple”、如何處理衝突等等。這都跟我在香港看到的音樂劇有所不同,我覺得香港的音樂劇較偏向英國音樂劇,因此回到香港我也要花點時間適應。」然而,學習絕對不單止是從老師或書本上,Cynthia說:「跟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相處時,在他們身上其實學到很寶貴的東西。我們有來自美國南部、法國、韓國等地方的同學,每人都有自己的音樂風格。然而,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同學說我的音樂很有張學友流行曲的影子呢!透過認識同學的音樂風格,可以看清楚自己的風格,然後再去模仿別人,不斷挑戰自己,才可以擴大自己音樂的可能。例如Jennifer the Unspecial的結尾歌曲是一首熱鬧的跳舞歌。我之前是不會懂得怎樣寫的,但為了這個作品我搜集了很多資料,聽過很多同類型的歌才寫了出來。」


期望發展富自己色彩的音樂劇

還以為Cynthia一定會認為好的音樂劇就是要有好的音樂,想不到她另有見解:「有人會覺得歌曲悅耳就足夠,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故事,因為觀眾是跟角色一起去開展一個旅程。故事一定要能滿足觀眾的期望,這是最基本的。另外,觀眾在演出的首十分鐘其實已經決定了是否要跟隨故事發展,所以首十分鐘是決定一個音樂劇成功與否。還有就是要有一個吸引觀眾的角色,主角必需要有一種獨特的吸引力,例如《戀愛大爆髮》(Hairspray)的Tracy Turnblad,她對跳舞的熱情令人很容易產生好感。或者是主角有一個很大的目標,觀眾便會希望跟他一起,看看他能否成功。」吸收了不少百老匯音樂劇的經驗,現在的Cynthia最希望可以發展出富有自己特色的音樂劇:「幸運的是,在過去十年間,音樂劇在香港愈來愈多人關注,並形成了氣候。我希望能夠讓香港觀眾知道音樂劇可以有很多不同的「colours」。我認為香港音樂劇還有很多空間去探索不同風格的作品,在美國的氣氛比較正面,由不同人寫出來的音樂,我們都可以找到有價值的東西出來。但在香港可能會著重票房好不好,或純粹歌曲是否悅耳,所以我也要花時間適應。另外希望將來可以做音樂劇電影,因為可以接觸到更多觀眾。」



黃旨穎 Cynthia Wong

黃旨穎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院,主修作曲,師隨羅永暉、麥偉鑄及曾葉發;2010年在美國紐約大學 Tisch School of the Arts 完成藝術碩士課程,主修音樂劇寫作。曾在美國著名演奏廳卡奈基音樂廳(Carnegie Hall)發表單簧管獨奏作品《小黃菊 》,並由單簧管演奏家方曉佳演奏。


原文刊於《藝頻》

72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