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hkmusicaltrio

讓音樂劇在本地開花:翻譯音樂劇背後的故事


在全球化的時代,大家一鍵就可以輕鬆接觸外國音樂劇,那製作翻譯音樂劇的意義何在呢?今期音樂劇報,我們邀請了音樂劇《狂花駕駛課程》的藝術總監陳健迅(Seth)和劇本翻譯

姚程馭(ICU),聊聊他們對翻譯音樂劇看法!



「組長」分享!


  1. 為何你會選擇製作翻譯音樂劇?


時間回到二十多年前,大約是我仍在演藝學院或是剛畢業的時候,當時除了一些非常出色,即是那些流傳到現時大家仍然會記得的音樂劇外,很多原創作品的討論點或評論都是「呢個戲唔係好 “musical” 喎」、「佢係drama with songs定係音樂劇呢?」、「音樂劇定音樂劇場嚟㗎?」等等。當時對音樂劇有比較全面理解的創作人、導演、甚至劇評都不多,而我對音樂劇也是一知半解。所以在當時的環境下,想製作較像音樂劇的音樂劇,最直接的方法便是翻譯劇了。

近年香港的音樂劇創作人愈來愈多,水準亦高 (看看「空白頁」新音樂劇平台的作品便知到!) 但是我們仍然熱衷製作翻譯音樂劇,是因為外國作品的題材之多和手法之廣,仍然對我們有不少參考價值。例如《蒲公英女孩》和《狂花駕駛課程》中成熟的音樂創作和敘事手法,具有全本音樂劇的完整故事還可以將演員人數控制在四個之內,暫時在香港我未有見到同類的創作。


  1. 透過製作翻譯音樂劇,你希望為本地觀眾帶來甚麼?


從觀眾的角度而言,就當是看一個普通的故事,看一個普通的音樂劇就可以了。好的故事可以跨越時間和地點的,觀眾自然能進入其中,接收到創作人的訊息或心意,而不需要太在意是不是翻譯音樂劇。除非你有意投身音樂劇的創作,又或者當藝評就另作別論。



ICU (Bill)分享


  1. 你於就讀香港演藝學院時期已經自發翻譯廣為人知的作品《Hamilton》和《Six》,兩部都涉及歷史題材,當中要處理不少專有名詞和歷史語感的問題,你能分享你翻譯這些作品的動機以及其中的樂趣與挑戰嗎?


廣為人知不敢當,只算是小有名氣,希望未來能令更多人看到/聽到我的作品。我翻譯音樂劇的動機其實是源於一個很平凡的意外—— 我太無聊了。在就讀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的二年級時,由於我在學院不算是很受歡迎的演員,基本上沒有同學邀請我參與課外戲劇工作坊的排練,所以除了課業外的時間基本上我都很空閒,再加上那時疫情尚未完結,我的實習也因為疫情遭到取消,學業和感情生活也不順遂,心中自然有一股鬱結正待發洩。在學院時有老師對我說要我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之處(uniqle selling point),機緣巧合之下我就開始嘗試自己創作一些說唱歌曲抒發苦悶,誰知道竟然收穫了不錯的反應,於是我就繼續嘗試不同題材,直到我借用《Hamilton》《My Shot》改編的作品《鐵拳無敵孫中山》,在社交媒體上收到很多讚好和分享,我就知道或者翻譯音樂劇對於我來說是一條出路。


我最早接觸的音樂劇是《Hamilton》,也是我目前最喜愛的音樂劇。但是正式翻譯音樂劇是從《SIX》開始,得益於音樂串流媒體以及播放平台,我現在能隨時隨地在網上聽到不同音樂劇的專輯,其中就包括了《SIX》,在某天健身時我如常地播放着音樂,突然在聽到《SIX》中某幾首歌的時候,我腦海裏面突然出現了相對應的廣東話歌詞,於是我回家後仔細思索一番,最終決定找學院裏六位女同學幫忙完成一個翻譯的展演,原本我是只打算翻譯《SIX》的第一首開場曲和最尾的終曲小試牛刀,誰知道在翻譯過程中越譯越起勁,於是就順其自然將整套劇都翻譯成廣東話了。至於《Hamilton》,就是在翻譯《SIX》的途中忍不住譯了第一首,然後就一直不定期產出作品直到現在。


翻譯音樂劇的樂趣和挑戰其實是同一樣東西,我之前在網上看過一名填詞人說過,「廣東話填詞就是在戴着鐐銬跳舞」,我深以為然,翻譯的樂趣就是建基在它的困難和挑戰之上,要攻克這些難關非常痛苦,可是當你成功解決這些難題之後所獲得的成功感也是非一般可以比擬的。對於我來說廣東話填詞和玩數獨其實本質上是一樣的,我也是對着一堆數字(0243)「填窿窿」,然後比對原文嘗試找出一個滿意的解法。


我認為,翻譯音樂劇的重點,在於兩個字 —— 「聽感」因為音樂劇和一般話劇最大的分別就是利用歌曲去敘事,而當我們說到歌曲,我們首先運用的感官就是聽覺。我相信不少人小時候像我英文沒有那麽流利,但是儘管聽不明白還是會覺得某些英文歌很好聽,就是因為那首歌的音樂性(musicality)非常高。而音樂劇由於是一個一次性的藝術——觀眾入場只能夠聽一次歌詞,不能暫停,不能重播,所以表演者和創作者每一句都只有當下的那一瞬間令觀眾能夠理解到歌詞想表達的內容,要是錯過了就只能夠再買票入場看多一次(當然,現在很多音樂劇都開始將自己的歌曲放上網,倒也是某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但總而言之,我認為音樂劇所追求的就是「令觀眾在最短時間能夠最大程度地吸收歌詞的內容」,因此(我認為)音樂劇的歌詞和流行曲最大的分別在於音樂劇的歌詞需要在顯淺處體現創作者的才華,而非一味在文學性上雕花。而在翻譯上如何追求聽感呢,我認為就是要盡最大努力令粵語版還原原版的結構、用韻,令到其聽起來的感覺越相似越好。


而說到「聽感」《Hamilton》這一套運用Hip Hop元素的音樂劇則更能夠體現其重要之處,因為Hip Hop這種音樂風格對於押韻的技巧和律動有着極其嚴格的要求,因此在哪一個音節押,押幾多個字,怎樣押,這些通通都是構成《Hamilton》的歌曲如此膾炙人口的重要因素;要是隨便亂譯,輕則詞不達意,變成了廣東話「數白欖」;重則失去了Hip Hop歌曲最重要的靈魂——律動(groove)。因此在翻譯《Hamilton》時我簡直是如履薄冰,每一句都要仔細考究它與上下文的關聯、押韻關係、甚至後幾首歌後會否重用同一個音樂動機(leitmotif)等,都是千絲萬縷緊扣在一起,牽一髮而動全身。


而聽感除了在文字層面,還有一個層面是在表演層面。我用《Hamilton》《Satisfied》舉一個例子 —— 如果只考慮 「Satisfied」這一句的音高,用「0243」則能得出基本上是「344」(還有「340」)的音高,那麽就很容易得出一個直譯來說很準確的譯法「心滿意」,可是,還有一個大大的可是,如果有熟悉這首歌的觀眾就知道《Satisfied》實際上的講述劇中其中一個女主角Angelica為了自己最愛的妹妹而甘願放棄愛情,將男主角Hamilton拱手相讓的意難平故事,表面上Satisfied但內心卻是永遠都不會Satisfied,所以全劇最重要的motif 「Satisfied」,Angelica張開口吶喊的聲音令無數觀眾為之動容。要是我翻譯做「意」韻,則完全失去了整首歌曲的靈魂,你能想像Angelica最激動的時候,唱「滿意」然後發出的是ee音嗎?於是經過反復斟酌,我選擇了「暢快」這個字,因為「快」既保留了原曲《Satisfied》的//韻,也在翻譯上能夠兼顧一定程度的準確度(而且「340」也能譯作「可暢懷」)。


另外一個挑戰則是敘事性,一般來說翻譯有份直譯和意譯兩種,而據我所見香港很多填詞人一般都採用意譯原則,即先將故事內容消化,然後再用自己文字重新構築整首歌,而且,「啲字會好靚」。而小弟則相反,我是比較喜歡儘量直譯,只有萬不得已或是配合聽感才會使用意譯,原因如下:因為每一首歌的作者選擇使用哪些字都必然會有一個邏輯關係貫通全首歌,而這種邏輯關係往往就是表演者可以拿來使用的戲劇行動(action),而當我選擇直譯的時候,我能夠確保在意思上最大程度保留作者的原意,從而令到當中的戲劇行動得以保留,而我沒有信心能夠在意譯這種非常考驗翻譯者「二次創作」以及「戲劇建構」功力的技法上能夠重現作者的原意,因此我是能避免則避免。不過直譯也會衍生不少問題,例如語境不有機會符合中文/廣東話(尤其是一些諺語或俚語)、用字相比起意譯會更加直白(啲字冇咁靚)等等,有辣有唔辣,任君選擇。


最後則是我認為翻譯音樂劇最困難,也是我最煩見到的幾樣東西—— 

第一是數字。由於廣東話天生自帶九聲六調,因此零到十百千萬的數目字都天生自帶一個音高,而這些音高往往和英文歌詞裏面的數字是不對應的,更不用說中文以萬為進位,英文以千為進位這種差異了。舉一個例子,音樂劇《Rent》裏面的名曲《Seasons of Love》,開頭就是一句「Five hundred twenty-five thousand six hundred minutes」,525,600分鐘,如果我硬將廣東話塞入去,那堆數字會變成一句類似咒語的東西,完全不能理解。因此我只要在歌詞裏面看見數字就非常「頭痕」,而偏偏能夠在歌詞裏面出現的數字絶大部分都是指向非常具體/特別的事物,不能夠隨意略過,這就考驗翻譯者的功力了。


第二是人稱代名詞(pronoun),也就是「你、我、他」,廣東話就是「你、我、佢」,和數字一樣,這些人稱代名詞往往和英文歌詞裏面的音高也是不對應的,而更甚者連音節也是不對應的!例如「We、you、they」這些複數代名詞在英文中都只是一個音節(syllable),而在廣東話,sorry,「我哋、你哋、佢哋」,通通都是兩個音節!而且,英文同一個人稱代名詞在不同樂句可以譜不同音,而廣東話就永遠只能夠是同一個音!還幾乎沒有代替詞!(我已先後嘗試過借用文言文、書面語、可是都收效甚微,每次都需要想不同的解決方法)你能夠想像到我每次處理這些人稱代名詞有多崩潰嗎?而且有時候為了照顧敘事的精準性你也不能隨便無視,令我相當頭痛!


第三,宣敘調樂句(Recitative),這個「宣敘調」其實是化用歌劇裏面的術語,簡單來說就是比較偏重於敘事而非表達心中情感的樂句,由於小弟不是歌劇的專家,因此如果有誤用還請多多包涵。而我想說的「宣敘調樂句」在音樂劇裏面則是專門指代那些一大段都是同一個音高但是卻表達大量資訊的樂句,由於英文不受聲調限制所以能夠整段歌詞唱同一個音而沒有任何問題,可是廣東話是有九聲六調的啊!!!!這就令我在同一音高上面只能選擇有限的文字配搭,那麼怎樣能夠在同一音高裏面能夠同時照顧聽感、押韻、翻譯準確度呢?可以參考小弟翻譯的《Satisfied》中Angelica數三個冰冷真相的那幾段。


至於專有名詞,則需要因地制宜,對症下藥,有時需要翻譯,有時則不譯也可,因應不同的語境,不同的前文後理,甚至因應不同的觀眾群體和劇團的藝術審美取向,得出的結果也可以大不相同。我只能夠說說我的翻譯原則(也只是一般而言,有時也會有例外):人名、地名儘量不翻譯(除非很有名,人盡皆知,或是配合聽感需要),主要翻譯語言以外的外語不翻譯,例如我翻譯《Hamilton》就只會翻譯英文而不翻譯當中的法文(外來詞則另當別論)。


  1. 你在未來的事業發展上,會比較想翻譯工作還是原創歌曲填詞?


WHY NOT BOTH?對於我來說翻譯和原創其實各有挑戰性,好比煮餸,翻譯就如同考驗一個廚師在限定食材之下怎樣運用自己的廚藝刀工炮製出美味、令人滿意的料理;而原創則是考驗一個廚師在無窮無盡食材配搭之中尋找並研發新菜式的眼界能力(而事實上也不是真的無窮無盡,畢竟廣東話的九聲六調就是一個非常強的限制)。如果有機會我想兩樣都繼續嘗試,繼續進步,因為很多人說「將音樂劇翻譯成廣東話很難」,可是我認為就是因為很難,所以勇於向難度挑戰也是一樣很有趣的事情啊!


至於原創音樂劇,我認為香港需要「師夷長技以制夷」,一邊向外國優秀的音樂劇學習其長處,以及分析它在藝術上和商業上能夠成功的因素,另外一邊則不停的繼續產出更多音樂劇,嘗試一步一步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取長補短,這樣整個產業才能夠變得更加成熟,能夠發展得更加長遠。


39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