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大專院校舉辦音樂劇製作有什麼限制和困難?
首先是語言和原創性的限制。香港的大學音樂劇的製作基本上都會選擇英文劇目,而非原創作品。由於顧及學生有不同國籍,因此校方一般選擇製作外國音樂劇目,例如一些經典作品。獲得授權製作的劇目有很多限制,曲目和對白均不能隨意改動,因此彈性不大,不能根據演員人數、音域、能力等修改。
雖然我曾經提出過建議希望我們可以創作本地英文音樂劇,但現在大專院校未有意願和資源接受這種嘗試。可能經過許多年努力後,在未來會有空間投資學生們自發創作和製作香港英文音樂劇目吧。然而,這是未來的長遠策略,現階段還未能實現。
使用廣東話創作音樂劇就難上加難了,雖然近來有像「空白頁」這樣的比賽平台(編按:多謝支持本團製作!)見到許多年輕的創作者參與,當中更有很多正就讀大專院校的學生。參加者可經驗尚淺,但他們已經擁有了一些很好的基礎,可以進一步發展成完整劇目。因此,非常期望在未來能有大學或聯校平台製作原創音樂劇!
另一個挑戰是選角和性別比例不平衡。我們一開始是在校內擺設攤位招聘,並不知道參加者水平。可幸的是在這幾年,我遇見了許多才華洋溢的學生。當然未接受過專業訓練,難與專業表演者相提並論,但在我看來,有些同學與專業的水準已經非常接近。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心態甚至可能超越了一些專業演員。因此對此領域認識甚少,反而能像一張白紙或一塊海綿,不斷汲取知識。
可是,我們的參與者常常女生多於男生!可能香港男生會對其他表演藝術(例如跳街舞)會更有興趣吧。他們可能覺得音樂劇不夠帥氣,不知道演音樂劇其實可以很酷,但我想近年像 Hamilton 《漢密爾頓》這樣的劇目,應該會慢慢改變他們的想法的。
預算也是我們在校內製作音樂劇時面對的一個大挑戰。由於我們的表演不會售票,沒有票房收入,我們必須依靠學校的資金支援,全取決於學校的政策。目前,並非所有的大專院校都有進行音樂劇的製作,除了城大,我所知道的有香港科技大學,浸會大學也有一些有關項目,其他的大專院校偶爾會有類似計劃吧,希望會有更多大學推廣和製作音樂劇目,讓同學了解真正了解音樂劇這種藝術。
預算以外亦有一定的場地限制。城市大學的場地設施並不足夠,需要額外投入許多資源,包括設備租賃和場地租金。實際上,我們每年都希望能有所進步,希望能帶來一些不同種類和風格的音樂劇,讓同學們眼前一亮。在有限資源下,這不只是一個限制,更是一個挑戰。
最後,與現今青少年排練其實也有挑戰。一來,大學生生活多姿多采,要同時兼顧學業、不同的興趣、甚至兼職,排練時間實在相當寶貴。他們有時會出現我稱為「黑洞」的情況,有時在排練後,會完全忘了任何東西!甚至排完整場,拍了影片,下次回來會忘得一乾二淨!作為演員,他們需要知道如何聚精會神,記住所有的細節,消化所有的資訊。
而我亦發現一種「速食文化」,很多年輕人很渴望即時能看到結果,忽視了過程的重要性。我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引導他們,並非只是教他們「如何表演」,更多的是協助他們「找到自己與角色的連接」,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演繹角色。現在的年輕人很獨立,很有自己主觀的想法。不過這些想法是否符合角色?是否全面?導演能否說服他們信任你的觀點?這因人而異,某程度上都是一種挑戰,因為與過去的觀念截然不同。過去的學生更願意接受你的建議,而現在的學生則喜歡有更多的空間去探索自己的想法。他們有時候可能不知道如何靈活應對,或者他們認為是對的,但實際上的結果與他們的認知可能存在差異。
有些學生可能有唱歌或跳舞的經驗,雖然他們可能並沒有深入音樂領域。但在你與他們交談時,他們可能無法達到每位導師的專業要求。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提醒他們,更加細心去觀察他們,並加以引導。
2. 為什麼今年選擇 Sister Act《修女也瘋狂》?
我認為這是一個神來之筆的決定!過去兩年,我們的劇目 West Side Story 《夢斷城西》和 Fiddler on the Roof 《錦繡良緣》均帶有涵蓋較沉重的議題,牽涉了時代背景、種族問題、維護傳統價值等,故事帶有悲劇色彩。因此,今年我們想嘗試不同的風格,製作一部能量滿滿、載歌載舞的喜劇。同時,過去的製作中,主要角色都是男性演員主導,今次考慮到男性演員的數量有限,我們決定選擇一個以女性為主角的劇目。
當我看到 Sister Act 這個劇目時,立刻被搞笑的情節與動聽的歌曲所吸引。但當拿到樂譜後,我才發現這個曲目難度甚高,特別是高音部分。而對於年輕演員來說,他們可能並不熟悉甚至從未聽過 Sister Act 的故事。於是我們開始考慮,這個劇目是否適合年輕人演出?是否能給觀眾帶來驚喜?經過與學校的討論,最終學校支持選擇這個劇目。
值得一提的是,我發現 Sister Act 也頗適合現在的香港,因為很多人都在尋找自己的位置,想了解自己真正是怎樣的人。大家需要找到真正的信仰或信念,然後勇敢地在舞台上發光發亮。這個舞台不需要花巧,只需要你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就可以成功,也可以得到很多人的支持。
除此之外, Sister Act 包含了很多Ensemble(群戲)的部分,這對於演員來說是一個挑戰。因為他們需要一起唱歌、跳舞、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的整體。這也讓他們有機會建立深厚的友誼和信任,他們會一起去吃宵夜,研究劇本,甚至互相幫助學習曲目或演戲。這些交流都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因此相較於我以前參與的製作,今年的團隊精神更好,大家的投入程度和得著都更大。
3. 香港城市大學舉辦了幾年音樂劇製作,你覺得有沒有不同呢?
城大音樂劇已經舉辦多年,每場演出都有其獨特性。每次的製作團隊都不同,每個團隊都有自己的預算,不同的指導老師,投入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
我個人的理念是要全力以赴做到最好。感激我團隊中的指導老師都是不求回報的人,願意投入大量時間,單以報酬難以衡量他們的付出。這是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在實際教學時數以外亦需付出去大量時間和心血籌備、溝通、協調、磋商、改進,遠遠不能用時薪衡量。
有些舊生回來看現在的演出,他們會覺得現在的演出更出色、更專業和認真。我認為,這些變化很大部分源於整個團隊的努力,令到不單演員,全體同學對音樂劇的認知和看法已有所提升。儘管每次製作我們只有四至五個月的排練時間,但我盡可能找到不同風格、不同類型的音樂劇,為他們提供新的體驗,也讓觀眾有新的認識:例如如何演繹喜劇和正劇,如何找出劇中的幽默元素,如何處理對白,甚至如何唱不同的歌曲並使用各種唱腔技巧。這些都是巨大的挑戰,同時也是一個深厚的知識寶庫。學生對藝術的認識越深入,學到和體驗到的就越豐富。尤其是主演同學,在排練時體驗到完整且成熟的演戲過程,詮釋和投入角色的旅程。觀眾的熱烈迴響更能驅使他們對藝術有更強烈的追求。他們或許不會成為專業的演員或者投身於表演行業,但至少他們已學會欣賞和追求美學與藝術。
我目標教育的範疇不僅僅是那二十幾個學生,也包括所有學校的同學和所有看音樂劇的觀眾。我希望他們能夠體驗到不同的劇種,不同的演法,對音樂劇的風格有更多認識,發現音樂劇可以如此吸引人,帶來歡樂,並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音樂劇可以增強學校的團體凝聚力,並引發學生間的交流和互相欣賞。有些人的表現令我驚喜,他們在台上的表現與日常生活中的性格完全不同,這是一種重大的突破。
參與製作的演員獲得的不只是自信,也不只是具體的成功,而是他們證明了他們的能力,受到更多的關注。例如,在 Sister Act 中,有些學生在首演前就扭傷了,又有兩位主要演員發燒,但他們都堅持到了最後。這證明了他們的堅韌意志,他們體驗到有些事情是可以靠堅持完成的。
在這數年間,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個龐大的社區。我甚至在小紅書上看到,許多內地的舊生表示他們每年都會回來觀看音樂劇。即使他們已經畢業,他們還會特意回來欣賞和支持這個音樂劇。這使得觀眾人數逐年增加,甚至出現了門票供不應求的情況。因此,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學生參與,雖然當然仍會受到預算和時間種種限制。
行政人員告訴我,覺得觀眾同表演水平都提高了。我們現在對品質的要求大大提高了,我們希望他們可以真正學到音樂劇、表演藝術、舞台的知識。如果我們一直停滯不前,甚至用二十年前剛開始時的標準來製作現在的音樂劇,我會感到困惑。隨著導師經驗的增長,我們應該將學生推向更高的境界。我們希望他們更深入地欣賞音樂劇,理解音樂劇的價值和感染力。我衷心希望現今的學生能對音樂劇產生更大的興趣,並在各地學習。我們至少有三位學生在參與製作後去了英國深造音樂劇。在完成幾部音樂劇後,他們證明了自己的才華,甚至被西區( West End)的知名學校取錄。我們很高興他們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雖然不知道他們畢業後發展如何,但至少他們正在追求自己的夢想。
4. 可否分享一下你對未來製作和音樂劇發展的期望?
明年城大有一個新的場地,雖然仍正在建設之中,還不清楚舞台的具體設置,但如果能有一千多個座位,我們希望能吸引更多觀眾來體驗和感受音樂劇的魔力。
城大音樂劇作為城大藝術節的一部分,投入了最大資源、規模亦最大,我們希望可以藉此在大學中建立藝術文化,希望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也能欣賞和學習不同的藝術形式。
我期望城大能成為一所重視藝術,並將藝術視為一種修養的學府,同時將我們的藝術理念和對生活的見解,傳達到更多的人。我也希望大眾能了解到,香港的學生有能力在舞台上展現音樂劇的精髓,達到很高的製作水平,引發更多的人學習和欣賞音樂劇。
我和哥哥(張國穎) 討論過,許多學生在以往都參加過合唱團等活動,然而當他們升讀大學,如果沒有加入合唱團或類似的組織,他們對藝術的學習就會中斷。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城市大學可以提供一個平台,讓那些非藝術專業的學生有機會繼續接觸並欣賞藝術,包括不同的藝術形式。只有這樣,文化才能得到傳播和發展。
我覺得每個喜歡音樂劇的人都有一種使命感。在香港,不論崗位,大家都想將這份熱情傳開去,想讓更多人認識音樂劇,甚至深深地沉醉於這個藝術形式。有很多不同年紀和專業範疇的人都投身於各種創作,甚至現在的中學製作都有邀請到專業創作團隊,為音樂劇創作全新的樂章。無論是廣東話或英文音樂劇,我都覺得這是好事!我相信這樣的生態圈才能真正進步並變得更好。只要有好的作品,就一定會有人支持。
所以有能力的創作人,應該去摸索更多,尋找香港音樂劇的風格和出路,使更多的人可以欣賞到屬於香港的音樂劇元素,同時找到與外國接軌的路徑,創作出面和國際的作品,像日本的漫畫改編音樂劇場、韓國百花齊放的翻譯和原創音樂劇。
我記得鍾景輝老師和Mo Sir(毛俊輝老師)很久以前就說將來音樂劇可以是主流,就如我們現在所見,音樂劇多年來都能保持其活力,並未有跌落或沉寂,不斷有新創作人尋求更多突破。正如每年都會有很Broadway和West End優秀的創作人,不遺餘力推動藝術的進步,突破我們未能預見的境界。例如 Lion King 《獅子王》、Newsies 《報童》、Wicked 《綠野仙蹤女巫前傳》和現在的Frozen《冰雪奇缘》等Disney的作品,還有很多小品的音樂劇,例如 The Fantasticks《 夢幻愛程》和 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 《你咪理,我愛你,死未!》等,他們都是以些小型形式持續創作。我覺得香港在某種程度上也需要這樣做。
我欣賞「音樂劇作」的膽量和理念,能夠為新的創作人提供一個平台,讓他們能夠創作出他們想要表達的東西。現在APA(香港演藝學院)也很努力,製作外國翻譯劇目,並培養新一代音樂劇人材。他們正在探討如何寫音樂劇,因為劇本對作曲和填詞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對整個劇本的結構和所有方面都有影響。我們需要研究和學習的不是簡單地將文本改編成音樂劇,這已經是一個過時的做法,而是需要不同的團隊來共同合作,了解音樂劇的結構,每首歌的作用,故事的敍事方法,以及如何講述故事。我們要去發掘和訓練音樂劇編劇。如果我們能夠走這一步,我相信我們的創作會更加成熟。
最後,如果香港這麼小的彈丸之地去做音樂劇,在亞洲文化中突出自己,我個人認為廣東話音樂劇其實是一個非常特殊且有潛力可發展的領域。事實上,全球能夠理解廣東話的人其實很多。雖然很多人認為國語更為通用,但廣東話都有一個獨特魅力,關鍵在於香港作為基地,能否建立一個良好的模範來引導市場,如何能夠有效地進行音樂劇創作。我們大家需要共同努力!
Kommentare